1.无明烦恼是道场

师父曾经给大家讲过菩萨的“慈悲喜舍”。你们知道为 什么把“慈”放在第一?为什么叫“慈悲”,没有叫“悲慈” 的?悲愍众生,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但是“慈”是人最先 应该做到的。“喜”就是欢喜心。“舍”就是能够舍弃。学 佛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对我们非常的 重要。

有了慈心(慈心就是心肠很软不瞋不怒的),经常能够 看见人家很可怜,这种慈一出来,那么接下来悲愍心就来 了。悲愍心就是感觉到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很可怜的。 如果单单慈心是一种表面的,还不够深入,如果加上悲愍 心,那就是从里边出来的。大家听得懂吗?

“喜”是欢喜心。对众生都要欢喜,而且要慈悲加上 欢喜。你爱了人家了,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 因为你经常爱众生,所以众生才会爱你;因为你有欢喜心, 所以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好。 “舍”是什么?舍就是舍得。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 舍给人家,把不好的东西也要把它舍去。也就是说好的东 西要舍去,不好的东西也要舍去。好的东西舍去是干什么 啊?是帮助人家。把好的品德、好的作风、好的习惯都全 部舍出去,去帮助人家,去爱护众生。不好的东西就是把 自己身上的错误、缺点、不该有的毛病、嫉妒人家的心等 等一切全部都要舍去。

菩萨的慈悲喜舍,一想就知道了。功德是在慈悲中, 也是在佛性里的。因为菩萨的慈悲喜舍,功德是在佛性里 的,就是说如果你心里很慈、很悲愍、法喜充满,另外你 还很舍、肯舍得,这个人实际上是佛性里出来的好东西。 那么这种就不是在修福了,而是在修功德(做功德)。所以 师父现在讲给你们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佛,什么叫福, 什么叫功德。以为做了一件善事了、帮助人家了,就以为 是有功德。我已经给你们讲过很多次了,所有的功德,全 部都是由心底发出去做善事的。心底里是什么?就是佛性, 这才是功德。因为人的心底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佛性。

菩萨讲“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烦恼是道场” 是什么意思?就是凡是人间所有的烦恼,全部都是帮助你 学佛的道场。因为没烦恼,你就没办法生出智慧。烦恼来 了,即有智慧。大家听得懂吗?“知如实故”就是你知道 了,犹如实际上你做到的是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 我们所碰到的所有的烦恼,实际上这些都是存在的东西, 是实实在在有的,但是又犹如它是不实在的东西一样。这 些话很奥妙啊,不是说你们听听就能听得懂的。有道场就 会生出烦恼,所以就会烦恼不断,在人间身体是道场,所 以学佛后就会生出很多烦恼。

所谓烦恼,本身是空的。烦恼本来就是空的,烦恼本 身是无性的。什么叫烦恼本身是无性的?因为任何的烦恼 到了人间来,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共性的,没有一个实质性 的东西的。烦恼飘忽不定,没有一个性——不定性。今天有 烦恼,明天没有了;明天没有了,后天又有了,所以是不 定性的。不定性的东西就是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所以希 望你们不要怕烦恼,虽然烦恼太多,但烦恼它本身是空的, 因为你今天可以拥有烦恼,但是你明天这个烦恼又没有了。 不就是是是非非、空空荡荡,对不对啊?

因为烦恼是无性的,本来就没有定性的,不是说一定 可以有烦恼的。很多人为什么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一点 烦恼都没有啊?他就天天起起床、吃吃饭、上上班,他没 烦恼啊。对不对啊?那是因为它没有性的,是没有定性的。 但是烦恼可以通过想象幻化而来。大家知道想象是什么啊? 很多人本来挺好的,没有烦恼的,但他可以想象烦恼。举 个简单例子,你们的老公前天晚上晚回来了,你们可以想 象他在哪里;你的老板今天给你脸看了,你可以想象他对 你会怎么样,接下来你自己心里就不舒服了,晚上觉就睡 不好了。你们听得懂吗?这种就是可以通过想象而幻化。 所以幻化的和想象的是菩提本身,因为它也是无性的。

菩提就是智慧,智慧在你身上本身也是不定性的。什 么意思啊?比如你今天突然之间很聪明,想出一件事情来, 你可以解决;但是你明天呢,笨得不得了,你想不出任何 实质性的定义,所以菩提本身也是无定性的。

接下来师父给你们讲,烦恼事实上和菩提是没有差别 的。哇,猛一听,烦恼是不好的东西怎么会跟菩提一样呢? 菩提是什么啊?是智慧。对不对?那么烦恼呢?因为烦恼 来了,你的菩提心就来了,你的智慧就生出来。你说有什 么不一样啊?因为你肚子饿了,你就要吃东西,那你有东 西吃了,你肚子就不会饿了。对不对啊?不是一样道理吗? 因为你很笨,所以你才会上人家的当;因为你过去没有碰 到过这些事情,所以你才会上人家当。当你碰到过之后, 你就会懂得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处理——你生出了菩提心,接 下来你下一次就不会再上当受骗了。这不就是等于你生出 菩提心了吗?

菩提心是没有定性的,也就是不会总是在几月几号出 现,或你的几岁会出现。比如你几岁会有什么麻烦,或几 岁会让你生出一个智慧,都不定性的。人的一生都会不停 地有麻烦,不停地有智慧来克服这些麻烦。所以菩提心和 烦恼就是在一起,所以烦恼事实上与菩提没有差别,“烦恼 即菩提”。对不对啊?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钱没了,就想办法去挣;挣来 的钱,又去花掉了;钱花掉了,又去挣了。对不对啊?所 以挣钱和花钱本身就是一起的。你需要钱你才要去挣钱。 你需要功德你才会去做功德。因为你身上有很多的毛病、 有很多的孽障,你想消除,所以你才会去做功德,所以烦 恼即道场。菩提就是道场,烦恼也是道场。

师父继续给大家讲,为什么烦恼和菩提是道场呢?大 家想象一下,如果烦恼来了,你是不是在心中就会有不开 心,会有芥蒂啊?这个时候你就开始学佛了,那么在你心 中就筑起一个学佛的道场。对不对?反过来讲,菩提也是 道场,因为你学佛了,你就永远会有智慧。对不对?你就 能克服那些烦恼。那么这些菩提是不是在你心里的道场里? 绕过来绕过去,就是“烦恼即菩提”,让你们明白这些道理。

所以,烦恼的实性和佛性是没有分别的。烦恼的实性 是什么?就是真正烦恼的根本的道理,和利益和佛性没有 分别。也就是说,因为你过去有佛性,但是你经过累世的 积累,那些不好的东西,你现在变成搞不清楚了,所以烦 恼来了。对不对?那么你有了这个烦恼之后,你这个菩提 心——就是智慧来了。那么为什么说烦恼又是佛性呢?因为 佛性是由心里的本质而来。人真正的本质是最内在的佛性, 而这些佛性让你充满着智慧,也就是菩提。明白了吗?所 以有了佛性才会生出菩提心、生出智慧,才能克服你的烦 恼。

无明来自老死。什么意思?就是你不明白世界上很多 事情,是因为你不懂人间就是六道轮回——有老有死。你老 了你不明白,你死了你也不明白。所以无明来自于老死, 皆无尽故。“皆无尽故”就是说一个人老了死了,又投胎了, 再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了死了再投胎了,轮回是没有穷尽的。 皆无尽故就是都是没有尽头的缘故,也就是说人不会完全 地灭亡。当人死了他的肉体没有了,但是他的灵魂继续地 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继续在这个四维空间里面生存,所 以他没有死。就像很多人睡着了一样,但是他没有睡着。 所以根本就没有无明,也就是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 没有不知道,你本来什么都不懂,实际上你根本不应该懂 什么事情,你也不需要去了解什么事情,你就会很干净的。 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无明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懂),所 以根本就是没有无明尽的。因为没有无明才会生出无明, 《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 死尽”。也就是说老死也没有尽头,因为它到了尽头他又投 小孩了,你说这怎么叫结束啊?有什么东西会结束啊?

这个世界没有结束的。就像我们过去学的《愚公移山》 一样的,愚公说:“我死了之后我的儿子会继续挖,儿子死 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实际上他讲的就 是这个道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今天这个人死了吗?他 没死,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当中——这个人就是没有死。

大家想一想,观世音菩萨做妙善公主的时候,最后她 也要圆寂回天的,但是观世音菩萨死了吗?没有,她永远 不会的。释迦牟尼佛留给人间的是什么,是这么好的佛教, 他死了吗?事实上也没有啊,只不过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地 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们从农村 到澳大利亚来了,可以说你们离开了农村。很多小孩子可 以说那个人死掉了,因为他们一辈子都见不到你了,但是, 事实上你们在澳大利亚,你们没有死啊。

师父刚才说永远不会完全的灭尽,就是没有这个无明 要灭,也没有这个老死要灭。实际上无明我们也不想去把 它灭掉,所以老死我们也灭不掉它。比如无明生出来了你 把它去除灭掉了,但是过一阵子你这个无明习气又来了, 然后又把它灭掉了。这无明不就是跟烦恼一样的吗?生生 死死它永远不会穷尽的,也就是说从你生出来你就一直不 明白,一直到你死了你都不明白,这就叫无明尽。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