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素文化观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金刚菩萨!

顶礼弘法度众舍身忘我的恩师慈父卢军宏台长!

大约10000年前,伏羲创立“易”,“一画开天”开创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得最好的文化之一[1]。距今约8000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学会了种植小米来食用[2]。史学界大多认为,中国的文明史5000多年,自远古三皇五帝开始,经历了大小20 多个朝代。华夏文明一经形成,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域文明、在包容中消化异域文明、在多元融会中自我更新。

大约2500年前,有三位尊者,圣人,思想家,哲学家对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儒家文化创始人;释迦族悉达多王子,出生于大约公元前565年的古印度,佛教创始人;老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80年,道家文化创始人。这三位圣贤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儒释道文化,引领着华夏文明不断进步。

一、中华文化中的戒杀茹素

儒家的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五常”的第一常即是“仁”,意思是对人亲善友爱,有同情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心是仁的萌芽。《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意思是说,高尚的人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佛家倡导“慈悲喜舍”,“拔除一切众生苦难,离苦得乐”,以及“众生平等”和“众生皆具佛性”的理念。佛祖制定的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杀。

道家贵生,存生,养生,轻视物质,以心灵的逍遥自在,万物的齐一为最高价值。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道教以救人性命为上功,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意思是说,人命最宝贵,重于千金,一方药解除病人的痛苦,功德超过千金。所以,他将编纂的药书用“千金”两个字形容。

道家的济世救人、儒家的敦仁恭友爱和佛家的慈悲平等三者理念高度相似,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最终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总轮廓。

尽管儒释道均以“仁”、“慈悲”、“ 济世救人”这三个近义词为核心,施展其济世救苦的天职,内涵却略有不同。道家的“济世救人”目标明确,就是针对人类;儒家的“仁”针对人类并延伸至动物;而佛家的“慈悲”对象则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动物,甚至鬼神。本文的宗旨之一就是试图探索一下在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背景下,华夏文明是如何对待人类自己、动物的生命及素食饮食这个问题的。

最初,佛祖给弟子制定的戒律当中“不杀生”并不包括吃全素这一条,化缘来的三净肉还是可以吃的。佛法传到神州大地之后,在南北朝时代有一位精通儒释道的当权善知识,通过行政命令颁布了《断酒肉文》,禁止僧尼食肉,开启了汉传佛教素食的传统。他就是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至此,素食理念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

在悠久的华夏素食文化史中,各个朝代都有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传下来。现从各朝代摘几则代表性作品,从中我们来管窥一下华夏大地素食文明的发展史。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和王维是两位著名的皈依佛门的大居士。白居易除了持斋守戒外,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曾写下了《放旅雁》、《放鱼》、《赎鸡》和《鸟》等放生诗。王维的作品则对于世人受口腹之欲的盲目驱使,不惜杀生害命,表达了深切的悲悯。因他们都是虔诚的纯粹佛教徒,在此便不详述了。下面,我们专门了解一下佛门之外的文明先驱对于戒杀茹素的觉悟。

唐朝诗人杜牧《赠猎骑》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诗的意思是说:猎人已经把一双雕射下来了。雕血还很新鲜呢,而猎人又挥响鞭催马并转身拉弓准备再射空中飞雁。在古代,大雁是可以用来传书的,称为鸿雁。诗人请求猎人别再射杀大雁了,没准鸿雁正在传递家书给远方的亲人呢。诗人用一个“恐”字做出了极有可能的推测,言之恳切地劝导猎人莫杀生,机智中透露着诗人的悲悯。

唐朝诗圣杜甫的《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诗人听到鸡的惨叫声了解到鸡要被贩卖遭杀戮,立即命令仆人放生。然而,救了鸡又害了虫,慈悲的矛盾心情跃然纸上。诗圣还著有《又观打鱼》等,奉劝世人莫荼毒生灵。

南宋诗人陆游《素饭》

放翁年来不肉食,盘箸未免犹豪奢。

松桂软炊玉粒饭,醯酱自调银色茄。

陆游弃山珍海味,唯对素食美味钟爱有加,真正是无肉生活品自高。陆游还著有《菜羹》,表达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种菜自己吃的美好田园生活。诗人满怀自信地认为: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哪里是豪门的肥腻酒肉可比? 反映了他的素食健康饮食观。他的另一首《劫杀诗》则直言不讳地指出:“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还有“惜身谁肯轻伤发,止杀先从莫拍蚊”等名句千古流芳。

元代著名的营养学家忽思慧,在他撰写的《饮膳正要》一书中记载了他对素食的烹饪、种类及食材的研究成果。该书涵盖了医疗卫生,历代名医验方和秘方。他还对素食的烹饪、种类及食材作了深入研究并做了总结。

明朝诗人陶望龄也用诗表达戒杀的思想:

物我同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分神,

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号惨煞人。

陶望龄给我们描绘出了吃肉的悲惨景象。动物与人一样的母子亲情,同样的感受。人类怎么能够吃也同样是娘胎里生出的动物肉呢?如此之凄惨,山河呜咽!大地悲痛!。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位佛教徒,更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不吸烟不喝酒。康熙还劝全国的老百姓都来吃素。在历史上诸多帝王中,他是最长寿的一位。这或许与他的慈悲不杀、劝导素食的功德有关。

清朝周思仁居士用“戒杀四十八问”劝众生吃素。问答中充满了睿智与悲悯之情。现摘录其中一问:

客曰。书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不杀。何为。

答曰。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当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中有强凌弱。贵欺贱者。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之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又为蚊虻虎豹耶。

译成白话就是:

问:“书经上说,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类是万物之灵。所以我认为上天生长了这么多的畜生类,就是为了要养育人的。为什么要禁止不杀生呢?”

答:“既然你知道天地是万物的父母,那就应当知道万物是天地的赤子。赤子之中,如果有强壮的欺负弱小的。有高贵的凌辱低贱的,做父母的一定是很不开心的。如果你吃畜生的肉,就认为是上天以此来养育你的话。那么虎豹吃人肉,蚊虻吸人血,是不是说上天生人类,是为了养育蚊虻虎豹的呢?”

民国《大公报》 主笔吕碧城,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1929年,她应邀代表中国出席国际保护动物会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大力提倡素食,护生戒杀。

新中国首任副总理黄炎培,是许多著名人物(如数学家华罗庚、历史学家范文澜、电影艺术家谢晋等)的老师,吃素50年。1917年,在新加坡海滨他亲眼看到捕鱼人出海归来,渔夫将鱼破腹挖心。他遂发悲悯心,立下了素食的志愿。他曾先后作《不忍歌》和《素食答客问》。在诗中他指出,如果不停止杀害动物,世界就不可能和平。可见,总理是站在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待素食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各历史阶段,华夏国土都有仁人志士倡导戒杀素食,引领中华文明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二、海外文化中的戒杀茹素

在海外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发现路边有些黄色路牌很温馨。有的上面画了一只矫健的雄鹿,有的在鹿下面标上“DEER XING”(鹿在此穿越公路),还有的提醒驾驶员“SLOW WILDLIFE CROSSING” (野生动物穿越公路,慢行) 。后来,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野生动物,比如鹿,真的会在一条固定路线上游走。还有一次,我远远看见一名学生站在校园的公路中间。走近了,我才发现他前面有一只大乌龟。为了防止过往车辆伤到它,他特地站在路中央守护。平时,如果在路上遇到野生动物穿行,车辆都要停下来,让动物们先过。保护动物、防止动物受到伤害,已经成为人民的共识。

2020年3月29日,我家菩提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金色的大乌龟(图1)。也许想找一个玩伴吧,它跑到我家隔壁邻居的栅栏外面。邻居家的3条狗发现了它,不但又蹦又跳,还在那边刨坑,企图从栅栏下面挖条隧道把金龟迎进家。8月初,当我在小区散步时,在小区草坪上再次邂逅金龟。看来,别来无恙。

图-01:-金龟1

事实上,西方文明在对待戒杀茹素方面,同样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约公元前500)被誉为西方的素食主义之父:“只要人们持续无情摧毁低等动物的生命,他就永远不能体会健康或和平的真谛。因为人们若不能停止屠杀动物,那么他们就会互相残杀。的确,播下谋杀及痛苦的种子的人,是不可能收成快乐及爱心的果实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人的确是万兽之王,他的残暴胜于所有的动物。我们靠其它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都是坟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誓再也不吃肉了。总有一天,人们将视杀生如同杀人”。

英国诗人雪莱(1792—1822)则直接写了两篇文章来提倡素食,分别是1812年的《为自然饮食辩护》和1813年的《论素食》。

美国总统林肯(1809-1865):“我对人权和动物权益一样重视,这也应是全体人类该有的共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人类与其它高等生物在心理特征上没有根本区别,然而低等生物确切地感觉到快乐和痛苦、高兴和悲伤,也与人类无所差别”。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1828-1910):“一个人如果向往正直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禁绝伤害动物”。

1908年6月,《素食者信报》报导:“著名发明家汤马森.爱迪生(1847—1931)最近患乳突炎,但因为停止使用肉食而痊癒。爱迪生先生非常欣喜自己的生活有如此的改变并重获健康。此后,他便弃绝肉食坚持素食的生活。爱迪生曾说:“除非我们停止杀生,否则我们还算是野蛮人。”

爱尔兰著名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1856—1950):“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会去吃我的朋友”。94岁高寿的他被问及是否有长寿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我钟爱素食与阳光”。他把吃肉称作“咀嚼动物的尸体”,把打猎叫做“残杀的兴奋”。有一次,他因扭伤脚踝躺在床上,医生让他吃肉以摄取更多的蛋白质来促进恢复,他的回答是:“我宁可死去,也不愿让肚子成为动物的坟墓!”。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甘地(1869-1948)在《自传,我的经历》中写道:“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和它的道德进步可以用他们如何对待动物加以衡量。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夺取羔羊的生命。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

非洲之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国大慈善家史怀哲(1875-1965)博士:“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会反对所有的残酷行径,无论这项行径是否深植传统,只要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就应该避免造成其它动物受苦受害”。 “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 “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

爱因斯坦(1879-1955):“我个人认为,素食对人类的影响,足以证明吃素对全人类有非常正面的感化作用。素食主义的生活方式,惠及大地同时利益全人类”。

美国作家赖恩·贝里出版了一本书:《经典素食名人厨房》(从佛陀到摇滚披头士的自然饮食) [3],介绍了古今中外三十位知名人物的精彩素食生活,从中可以了解更多吃素方面的哲理。

由此可见,像东方文明的中国和印度一样,西方文明也同样劝人戒杀茹素。比起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思想家更直接了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直击问题的本质。

三、素食信仰及素食者权益保护法案

近来,素食悄然兴起,已经成为饮食界的一个新文化运动。自1986年开始,最初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呼吁食素的运动,原称“世界无肉日”,被定为国际素食日(或国际素食节)。每年的11月25日,世界各地许多的屠宰房停宰、餐厅供应全素食品。

英格兰诺威治法官波斯妥裁定,“道德素食主义”合乎2010年“平等法”所界定的“哲学或信仰”范畴,应与宗教、年龄、种族和性别等同样受到法律保障,不得受到歧视,而且在一个民主社会,道德素食主义不但重要也值得尊敬[4]。素食协会罗莉博士和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厄普均表赞同,以保护动物或环境为出发点的素食主义,足以构成一种信仰。

通过葡萄牙素食协会的不懈努力,2017年3月葡萄牙颁布一项新法律,规定所有学校、医院、监狱和其他公共场所的餐厅必须提供不含动物产品的食物,让葡萄牙吃素者更加方便!葡萄牙素食协会的主席Nuno Alvim说:“我们认为这是葡萄牙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有法律提到素食主义”。

2019 年早些时候,美国阿肯色州通过了不得将植物原料的素食制品称作“汉堡”和“香肠”的法律。但是,美国联邦法院的2019 年末最新裁定:素食汉堡仍可被称作汉堡。基于植物蛋白的“素食肉类”制造商,终于取得了一场“肉制品标签争夺战”的胜利。

在印度,法律支持素食者。有些地方整个社区都是素食主义者,所以,出现了签约买房或租房必须是素食者的有趣现象。必胜客也采取本土化策略,挂出了“百分百素”字样的招牌。它卖的素汉堡是用专门的厨具製作,不会带一丝一毫的荤腥。更有甚者,全世界第一座完全素食的城市在印度诞生:水牛城帕利塔纳,一座拥有5万人口的小城市。在帕利塔纳,法律规定禁止动物屠宰,禁止出售肉和蛋。

加拿大安大略州人权委员会重新定义人权,并将之写进“人权法”,将保障人类对动物的道德和信念等也包括在人权范围内,譬如一些人认为杀生食肉是不道德的,透过“人权法”,道德素食主义者这部分的权利便受到保护。它从法律上保障素食者、动物维权人士的信念,使这些信念不致因市场及老板的压力而受歧视,从而推广尊重动物生命的价值。

根据知名英国周刊《经济学人》的报告,2019之前的5年时间里,全球素食人口增加了550%。随着素食人口的增加,出台保护素食者权益的法律法规顺理成章。

结束语

人类不能把口欲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上。去咀嚼一个在哀嚎声中死去的动物尸体,非君子之所为。

毋庸置疑,茹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文化潮流。戒杀茹素,已经成为每一位热爱生命、慈悲生命、关心生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素食主义已经上升为跨越传统宗教信仰的一个崭新信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取得了法律的保护,为恢复“人之初,性本善”迈出了文明的第一步。

综上所述,吃素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是符合人类理性与文明之光的道义行为,更是在当下这个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日渐短缺、病毒全球肆虐的大时代背景下,人类自我觉醒和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

2020-07-10 起草

2020-08-02 收到

2020-09-10 发布

佛学基础知识问答网站编辑部:分享稿的内容仅属个人的理解,由于修行阶段的限制,难免有偏差,请慎重对待其中的说法。

Frank居士 感恩合十

参考文献

[1] 张绪山, 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吗?,  《光明日报 》, 2014.

[2] 杜洁芳, 敖汉史前考古:人类种植小米起源于何时?,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人民网(People.cn), 2014.

[3] 赖恩·贝里(张若葹译), 《经典素食名人厨房:从佛陀到摇滚披头士的自然饮食》, 三联书店, 2010.

[4] 黄启霖, 信仰无罪 当素食主义被视同宗教保护,  《Radio Taiwan Internatioanl》 , 2020.

征稿启示
您有运用四大法宝:“许愿”、“放生”、“念经”、“读白话佛法” 使得身心安定、解除病苦,化解矛盾,增长 智慧、提升境界的实例吗?
您有佛菩萨感应,化解灾劫的灵验事例吗?
您有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的心得体会吗?
现特向广大佛友征稿,欢迎您联络我们,现身说法,随喜赞叹弘法度众功德!
有意者可投稿至邮箱:sunnypurplelily@gmail.com
或者通过下面的微信:rsdasps0de1w22
或者通过下面的微信二维码加义工好友。

杨先明-二维码2

5 2 投票数
文章评分
7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杨瑞祥
杨瑞祥
4 年 前

“人类与其它高等生物在心理特征上没有根本区别,然而低等生物确切地感觉到快乐和痛苦、高兴和悲伤,也与人类无所差别”。吃肉如同咀嚼动物身体,人类不能把口欲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上,去咀嚼一个在哀嚎中死去的动物尸体,非君子所为。我们靠其他生灵的死而生活,我们就是坟墓!
感恩师兄大手笔分享,受益匪浅!

棒了静*
棒了静*
4 年 前

感恩师兄精彩分享。学习佛法让我们懂得了慈悲喜舍,不杀生,不吃众生肉。师兄分享的茹素文化观让我们受益良多,法喜充满。感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感恩大慈大悲的师父!

爱心常在
爱心常在
4 年 前

感恩师兄的精彩分享,字字直戳人心。让人知道为什么要吃素食 感恩观世音菩萨 感恩师父

Lianne
4 年 前

感恩师兄精彩分享。师兄的文章博证旁引,汇集中外古今,表明食素戒杀不仅是佛家之律,更为其它正法道所推重和倡导! 是难得一全面综述好文, 读后法喜充满。感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感恩大慈大悲的师父!

Xian Yang
编辑
4 年 前

感恩观世音菩萨和师父慈悲让我们能够看到这篇文章发表问世!!相信这是本网站第一次发布的学术类分享文。随喜赞叹!!作者作为网站主编以身作则为学佛分享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们由远及近地了解佛教与茹素的发展和联系,内容详实,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是不可多得的好文。

建议您,不论是已经吃素还是仍在观望,认真阅读必能体会古代先贤的佛学、哲学思维以及茹素的精髓。

茹素就是慈悲,请戒杀放生。感恩合十

Lmn
编辑
Lmn
4 年 前

感恩师兄精彩分享,让更多人得予身心健康!仁者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素食改变人内心,倒过来说,决定素食已经是内心的转变。一个人要从非素食而改变为素食,本身已经是心先变了,立志转变自己,之后才决定在饮食上改变。而在饮食改变之后,内心又逐步随著身体洁净而内心变化,互为因果。 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乐的原因,真正的快乐並非来慾望的满足,而是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