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话佛法》第一册里,师父谈到修行对生命的意义,学习后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三重境界:小人、君子、人间菩萨。每一重境界的提升背后,都是自身强大的毅力、决心的支撑,是无数次觉醒、改正、失败、振作、重来的艰辛,是脱去凡胎换圣骨,如凤凰浴火重生般的过程,痛苦而充满希望,每一个修行人都应作好身心的准备。
没学佛时,我们都曾想得到天下所有的好处,不惜用心机,耍手腕。事实上,哪怕身居要职,拥有令人羡慕的学历、财富、背景等等,只要骨子里只想着自己,不肯吃一点亏,老想占众生、公家、社会、国家的便宜,无论外表多么光鲜,本质就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脱不了两个字——小人。而许多默默无闻,但心中想着别人,不计名利为众生服务的人,虽然可能身份卑微、无财无势,但却是大家眼中堂堂正正的君子。
学佛人要从过去的小人修成菩萨,第一就是做个正人君子。太虚大师云“人成即佛成”,学佛就是做人,佛就是人格最为圆满庄严的人,倘若连人都做不好,决没有成佛的可能。回想初入佛门时,师父以“如何做个世间好人”、“如何让众生欢喜”、“如何尽家国责任”等人天乘教法,极大地扭转了我们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开始向佛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学习。
每一种不同阶段的教法,都在对治这个阶段最突出的问题。小人心要以众生心来对治,师父要求我们时常发起甘愿为众生服务的心,逐步放下求回报的想法,锻炼以出世心作入世事的功夫。虽然这个过程有些痛苦,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我们的发心并不纯净,利众的恒心也不太坚固,还有自私的念头,有境界上的反复,但这种时刻提起警觉、反省、矫枉过正的结果非常有效,相比于之前小人之心,无疑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这个基础,一个只知利己、不知利他的小人,才有可能慢慢转化为品行端正、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因此一般人修行的初级阶段,必定是以有为法为主。
“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自己有了相应的道德修养,接下来就要“修己以安人”,以自身的修为来引导身边的人群,不能满足于“君子独善其身”,并开始时常对照菩萨的标准反省:今天我做错了什么?别人为我付出了什么?我动了多少善念和恶念?我给众生带来了什么帮助?
只要能够放下自私,多想众生,从世间的君子到人间的菩萨并不遥远。“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身”,并不是说菩萨行人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是初学阶段自身的觉悟不够,能力、智慧有限。在发心行菩萨道时,先必须准备好自身的资粮、学会利众的方法、锻炼忍辱的功夫。学佛人本身就是众生的一员,如能感知自心的烦恼、喜乐、希求,就有能力由己推他,逐渐感知众生所求,为众生提供离苦的善巧方便,为众生忍难忍之事。有了这样的发心,在任何起点上的修行,就已经进入了大乘菩萨道,而在众生中获得的进步,也远比闭门自修迅速得多。
从小人、到君子,到人间的菩萨,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三重修行,而是在入世和出世中相互渗透的渐进过程。我们本是世俗中人,努力成为众生中人格优秀、工作出色的那一个,就是世间的君子;若能深信因果,发菩提心广修六度、觉悟自他,人人都有资格称为菩萨,人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小人之心就在向菩萨的清净妙心转化。
人间佛教的真谛,就是即人身而成佛道,不离世间行菩萨道,做世间的君子,修出世的菩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转凡成圣就从认准正法,一门精进做起,如此方能完成修行对生命最大的提升。
L同修
来自师父博客网友反馈
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