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素科学观

目录

一、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应该吃全素

二、素食能够为人提供全面营养

三、丰富的素食资源给人充分的选择自由

(一)九大超级健康素食

(二)十二大健康水果

(三)未来的三大功能食品

(四)辅助素食的二款保健品和一款香料

四、肉食的危害和素食的益处

(一)人兽共患疾病

(二)肉食的危害

(三)素食营养新概念

五、动物也有感情

六、素食的注意事项和饮食安排

七、素食或许是预防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

结论

前言

吃素可以强身健体并节能环保,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一个共识。有识之士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广人们多吃素食。

美国里奇蒙大学乔安娜(Joanne Kong)博士在一次演讲时指出:“每生产一公斤鸡蛋需要3300升水;鸡肉3900升水;猪肉4800升水;奶酪5000升水。最令人惊讶的是,每生产一公斤牛肉则需要15500升水。在消耗土地、水等资源的同时,动物养殖和肉类生产还消耗日趋减少的、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我们的子孙后代怎样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人类不仅面临可持续发展瓶颈,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的生存都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本文试图从人体结构入手,从生物化学代谢原理,肉食的副作用,素食的保健作用,人兽共患疾病,及动物也是有情众生等多方面、全方位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类应该树立科学饮食观:茹素。

(特别说明:本文所引用的文献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其余的来自于知名大学或医学机构网页,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均可以查到原文或出处,只有常识性的知识没有列出文献。)

一、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应该吃全素

1、手和指甲:食肉动物,如狼、狮子、虎和豹,具有坚硬锋利的爪子,能够抓破猎物的皮肤肌肉,并撕碎猎物的肌肉组织。人的手指指甲软,不具备食肉动物的这些能力。

2、口腔结构:(1)牙齿结构:食肉动物犬齿尖锐且长,便于捕捉动物。老虎犬齿长达5-7公分,甚至更长。如果咬住动物的脖子或者颈椎时,犬齿能够刺破血管和喉管,损伤颈椎神经,导致猎物窒息身亡。它们的裂齿也很锐利,与犬齿配合来切碎食物。犬齿和裂齿的结构适合于撕下并切断坚韧的食物,如动物的皮肤和肌肉。所以,食肉动物的口腔结构非常适合于狩猎。

食草动物如牛,马,羊等牙齿平坦,没有突出的犬齿,不适合于撕咬而更适合于磨碎食物。人的牙齿与食草动物的牙齿结构极其相似。人前边的8颗牙包括门牙,叫切齿。口腔往后两边这20颗牙叫槽牙,学名叫臼齿,是磨碎食物用的。人的犬齿像食草动物一样不发达,因此,人的牙齿结构适合于咀嚼相对软的植物类食物。

(2)下颌骨的移动:食肉动物的下颌骨(俗称“下巴”)只能上下(垂直)一个方向移动,但是食草动物和人类的下颌骨可以在垂直和横向两个方向上移动。所以,食肉动物不能咀嚼谷物,而食草动物和人类咀嚼谷物轻松自如。

(3)咬合力:食肉动物的切齿咬合力非常强大,甚至能够咬碎坚硬的骨头。猎物一旦被咬,很难逃脱。食草动物和人的切齿咬合力较之于食肉动物弱了好几倍,切开强度不高的植物类食品尚可,如瓜、果和蔬菜,但是要切开坚韧的动物皮肉则力不从心。

3、肠道结构: 在动物世界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食草动物的肠道比食肉动物的长。如果用消化道长度与体长(以口腔至肛门的距离为准)的比例做参数,用来比较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肠道的相对长度的话,人低于多数食草动物但是高于食肉动物,和大象的比值最接近[1]。

人的肠道大致长度为7米,其中小肠约为5~6米,大肠约有1.5米左右。虽然东方人的身高普遍比西方人矮,但是东方人的肠道却要比西方人的略长一些。这也许与长期的生活习惯有关系。东方人吃素食较多,而西方人吃肉食较多。

简而言之,无论从指甲、口腔、还是肠道结构来看,与肉食相比,人更适合吃草。

二、素食能够为人提供全面营养

人或动物摄食后,食物经过口腔、肠胃消化,吸收其中的养分,最后,将废物排除体外。在这一整个过程当中,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有什么不同呢?

1、胃液PH值:食肉动物的胃分泌盐酸,使其胃液PH值保持在1-2之间。这个强酸环境有利于降解蛋白质,并杀死腐败尸体上的有害细菌。人的肠胃进食后,胃液PH值一般在4-5之间。这个弱酸环境无法消灭动物尸体上面的病原物,从而受其毒害。

2、蛋白质营养:蛋白质是由22种氨基酸(20种标准编码,2种非标准编码)组成的。食物中的蛋白质被人的蛋白消化酶降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被人吸收用于建造人体自己的蛋白质,或者转化成其它种类的氨基酸,或者用于能源。有9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够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为动物的肌肉蛋白含有这9种氨基酸,所以,食肉动物可以从猎物获取这些必需氨基酸。

有一种植物,不但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富含人体所有的这9种必需氨基酸,即大豆(黄豆)。如果摄取89克大豆,人每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就足够了的话,那么,您需要吃5个鸡蛋,喝890毫升牛奶,吃171克牛肉,168克猪肉,140克鸡肉,174克海鲈鱼,205克藜麦,879克面粉,814克玉米,817克大米,1105克豌豆,2169克花椰菜,或者2856克土豆才行[2]。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食物应搭配食用,用蛋白质含量低的搭配高的,才能取得营养平衡。

如果以人体需求和人体消化能力对蛋白质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大豆蛋白比肉和奶的蛋白质毫不逊色。2016年,美国农业部规定公立学校午餐中的肉蛋白可以用大豆蛋白(如豆腐)代替[3]。

3、维生素B12:维生素B12(钴胺素)是一种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它参与DNA合成,骨髓生成红细胞,并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缺乏B12会导致神经损伤和贫血等等[4, 5]。素食中大量的叶酸可能会掩盖B12缺乏时所导致的症状,使得B12导致的贫血症状(B12缺乏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如手脚出现麻木、痉挛、刺痛感、肌肉收缩时剧痛,入睡困难。直到B12缺乏导致的症状明显时,例如神经精神异常,神经病,痴呆,偶尔还有视神经萎缩,已经为时已晚[6-8]。

自然界,只有某些细菌和古细菌能够合成B12,而动物、植物与真菌均不具备合成B12的能力[9]。那么,动物的肌肉和肝脏里面的B12是哪里来的呢?是它们肠道中的细菌产生的,然后运输到卵,奶,肉和肝脏。尽管人的大肠也有细菌,也能产生B12,可惜大肠离小肠太远,无法通过小肠吸收。所以,严格素食者如果不补充B12必定会缺乏这种维生素[10]。因为B12可以通过细菌甚至改造过的酵母发酵大量工业化生产,所以,素食者补充B12变得很容易。

4、维生素C:地球上有4000多种哺乳动物能够制造维生素C,即使不能制造,也能把吸收到的氧化态的维生素C转化成有活性的抗坏血酸。可惜,仅仅少数几种哺乳动物自身无法合成,需要通过膳食补充,例如:人,豚鼠和果蝠。

维生素C的缺乏会导致坏血病。牙龈出血就是维生素C缺乏的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维生素C有助于降低牙周疾病发病的风险。维生素C可能参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人的免疫系统需要维生素C的支持来发挥作用。同时,它也对神经系统和慢性病的改善有一定效果。服用维生素C有助于感冒的持续时间缩短,并降低感冒的严重程度[11]。维生素C还有预防胆结石形成的作用[12]。

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被誉为三大抗氧化物质。那么,什么是抗氧化剂呢?人体内部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可与任何物质发生强烈反应,破坏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导致多种疾病,如早衰,癌症和动脉粥样硬化[13]。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从而防止细胞受损,保持人体健康。

水果蔬菜都含有维生素C。素食者从饮食中能够获取充足的维生素C。

5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所有动物都需要ω-3脂肪酸来维持健康。因为动物不能合成,所以,ω-3脂肪酸被认为是必需脂肪酸,需要从外界摄入。饮食缺乏ω-3会导致青少年焦虑和多动。

蔬菜、坚果和鱼类都是ω-3的来源,但略有不同。亚麻籽油,奇亚籽油,核桃油,蓝蓟籽油[14],芥子油,菜籽油,大豆油和豆腐[15]等植物油都含有ω-3,然而,它们都没有生物活性。鱼体内的ω-3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所以,来自于鱼的ω-3可以直接为人所利用。但是,不必担心,人体内有将非活性的ω-3转化为有活性的ω-3的酶(又称酵素),尽管转化效率不高[16]。对于食肉动物猫来说,它完全缺乏这类酶。

补充ω-3可改善多动症儿童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体内的ω-3水平的确偏低[17]。在膳食中补充富含ω-3的脂肪酸能降低孕妇的抑郁症状。健康孕妇补充富含ω-3的脂肪酸可以降低产后抑郁症[18]。孕妇吃海鲜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没有影响,但是,大量食用海鲜让孩子接触重金属汞的风险增加[19]。

简而言之,从食物入口的那一刻起,从口腔结构与功能到肠胃的弱酸环境均表明,人的消化系统不适合于吃肉,但是非常适合于吃素。研究表明,吃素有利于保持口腔健康[20]。不过,与食草动物不同的是,因为人不能消化利用纤维素,所以人适宜以淀粉类食品作为主食。

除了拥有提供维生素B12的优势外,肉食中所有其它营养成分均可以在素食中获取。所以,只要补充维生素B12和注意营养搭配,吃素不必担心营养不良。

6、嗜肉机理:对很多严格素食主义者来说,一闻到肉味就会不舒服,但是,对很多吃肉的人来说,这已经成为一个饮食习惯,无肉不欢。那么,肉里面究竟藏有一种什么成分能让人形成依赖,嗜肉“上瘾”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帕特里克·布朗(Patrick Brown)发现了一种叫“血红素”的大分子,与肉味有关。血红素是一种自然存在于动物的血液和肌肉组织中的铁卟啉化合物,也少量地存在于大豆等一些植物中。

血红素作为一种催化剂,会引起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数百种挥发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肉的独特气味。吃生肉的时候,人们尝到的“血腥味”就来自于血红素;而把肉煮熟后,肉散发的“肉香”也是通过血红素催化而来的。

可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们对肉的依赖,实际上也就是对血红素气味的追求。

血红素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酵母菌或者植物来大量生产。提取后,作为食品添加剂,以满足肉食爱好者的闻觉需求。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地断定:人适合食素而非食肉。有科学家认为人就是食草动物[21]。不过,学术界一直以来普遍流行一种观点:人属于“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动物。最近,这一观点遭到了挑战。有科学家认为,把人归类于杂食动物不符合系统发育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物种的发育规律[22]。人类祖先从海洋登陆后,体内新功能诞生的标志就是胰岛素的形成。胰岛素将人从食鱼转变成在陆地上食草。因此,违反这一自然规律,强行吃肉,是造成时下七大新陈代谢病(“文明病”)的原因:1.动脉粥样硬化;2.代谢性动脉高压;3.代谢综合症;4.肥胖;5.胰岛素抵抗综合症;6.非酒精性脂肪肝和7.内源性高尿酸血症。

关于人到底属于食草动物还是杂食动物,科学界也许会一直争论下去。孰是孰非?结果并不重要。饮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保证人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够保证人体健康的饮食才是人类真正需要的饮食。下面,我们将从素食促进健康长寿与肉食危害健康,正、反两个方面继续论证,人为什么应该食素。

三、丰富的素食资源给人充分的选择自由

(一)九大超级健康素食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素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除了提供营养和能量,很多素食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功效显著。麦克马纳斯博士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网页列出了10大超级健康食品,其中素食9种[23],名单如下:

1、浆果:葡萄,黄瓜,茄子,香蕉,猕猴桃,无花果,蓝莓等浆果纤维素含量高,天然甜美,其丰富的色彩意味着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和抗病营养素,有益健康。

2、请见备注。

3、绿叶蔬菜:深色绿叶蔬菜是维生素A,维生素C,钙和纤维素的良好来源。菠菜,瑞士甜菜,羽衣甘蓝或芥菜等都是绿叶蔬菜,生吃、熟吃均可。

4、坚果:榛子,核桃,杏仁,山核桃等坚果,既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又是单不饱和脂肪的来源。单不饱和脂肪可能是降低心脏病风险的一个因素。请注意,坚果的热量很高,因此限量食用。

5、橄榄油:橄榄油是维生素E,多酚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良好来源。所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6、全谷类:全谷类食品是可溶性和不溶性纤维的良好来源,还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营养素。已证明它们可降低胆固醇并预防心脏病和糖尿病。

7、酸奶:酸奶是钙和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还含有称为“益生菌”的活细菌。益生菌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其它有害细菌的侵害。

8、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西兰花,抱子甘蓝,卷心菜,花椰菜,羽衣甘蓝,大头菜,芥末菜,萝卜和芜菁。它们是纤维、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质的极好来源,可以预防某些类型的癌症。

9、豆类:包括芸豆,黑豆,红豆,鹰嘴豆,大豆和豌豆。豆类是纤维,叶酸和植物性蛋白质的最佳来源。研究表明它们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在此,让我们再次格外了解一下大豆的益处。与其他豆类相比,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36.5%),碳水化合物含量低(30.2%),含有人体所需所有9种必需氨基酸,让其成为高品质植物蛋白来源的最优豆类植物。大豆含有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11.3%),也是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成分。如果女性确诊乳腺癌,食用大豆食品有益[24]。而且,女孩子小时候食用大豆长大后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25] 。食用大豆食品对于控制年轻人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价值[26]。

10、西红柿(番茄):富含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已被证明可以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番茄红素溶入油,所以,烹调能够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番茄红素。

此外,西红柿还含有大量生物活性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多酚,维生素A,维生素E,生育酚, 糖生物碱[27]。这些成分对健康的益处已经得到公认,即抗癌,保护心脏,抗微生物,抗炎,抗氧化剂等[28]。此外,西红柿还含有矿物质,维生素B,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素,糖和蛋白质。

2备注:名单上第2类是鱼,故此未列。鱼无非是含有大量具活性的ω-3脂肪酸,有益于防止心脏病。这一点完全可以被植物油取代,只是人需要在体内经过一番代谢将植物油中的ω-3转化成有活性的。)

(二)十二大健康水果

对于素食者,水果必不可少。由贝丝·西森斯(Beth Sissons)执笔编辑的《十二大健康水果》,经过60位医学界各领域的专家审核,刊登在《今日医学新闻》网站[29]。水果是必需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极佳来源,含纤维高,含多种促进健康的抗氧化剂。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减少人患心脏病、癌症、炎症和糖尿病的风险。

1. 柠檬:柠檬含有维生素C、抗氧化剂、果胶、叶酸、钾盐、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6、叶酸和维生素A。柠檬所含的类黄酮具有抗菌,抗癌和抗糖尿病的作用。

来自一个48克柠檬的果汁包含以下热量与营养成分:11卡路里、3.3克碳水化合物、49毫克钾、18.6毫克维生素C、3毫克钙、0.1克纤维素。果汁做凉拌菜非常好。

2. 草莓:草莓含有花青素-类黄酮,可以帮助改善心脏健康。草莓中的钾也有益心脏健康。草莓合成的类黄酮,又称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抗炎化合物。

三颗大草莓可提供以下营养成分:17卡路里、4.2克碳水化合物、1.1克纤维、9毫克钙、7毫克镁、钾83毫克、31.8毫克维生素C。草莓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叶酸和维生素B-6、维生素A和维生素K。

3. 桔子:一枚中等大的桔子可提供一个人每天所需维生素C的117%。桔子含有大量的果胶,与可能致癌的毒素结合将其排除体外,保持结肠健康。柑桔还含有维生素A,对皮肤和眼睛健康有益。柑桔的B族维生素,包括硫胺素和叶酸,有助于保持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健康,并有助于产生红血球。

一枚141克的桔子包含:65卡路里、16.3克碳水化合物、3.4克纤维、61毫克钙、14毫克镁、238毫克的钾、63.5毫克维生素C。

4. 酸橙:酸橙含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抗菌和抗氧化特性。一枚酸橙的果汁含有6毫克钙、4毫克镁、51毫克钾和13.2毫克维生素C。

5. 葡萄柚:葡萄柚富含健康成分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酸味水果。半个葡萄柚含有:52卡路里、2.0克纤维、27克毫钙、11毫克镁、166毫克钾、38.4毫克维生素C。

葡萄柚中的类黄酮可以帮助预防某些癌症、炎症和肥胖。葡萄柚中的呋喃香豆素对抵抗乳腺癌、皮肤癌和白血病可能有效;并可能对骨骼健康有益。此外,葡萄柚还有抗菌、抗寄生虫、杀虫、抗氧化剂和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人们在饮食中添加葡萄柚之前应咨询医生,因为它可以与某些药物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6. 黑莓:黑莓含有促进健康的花青素。黑莓含有许多种子,因此它们的纤维含量很高。黑莓帮助改善肠道健康和心脏健康。半杯黑莓含有31卡路里、6.9克碳水化合物、3.8克纤维、21毫克钙、14毫克镁、117毫克钾和15.1毫克维生素C。

7. 苹果:苹果是高纤维水果,促进心脏健康并促进体重减轻。苹果中的果胶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一枚中等大的苹果含有95卡路里、25克碳水化合物、4.4克纤维、195毫克钾、11毫克钙和8.4毫克维生素C。

定期吃苹果与降低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和糖尿病的风险有相关性。例如,吃整个苹果的人比没有吃苹果的人肥胖的可能性要低30%。苹果还含有大量的槲皮素,可能具有抗癌作用。

8.石榴:超级食品!富含抗氧化剂和多酚,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一枚石榴含有234卡路里、53克碳水化合物、11.3克纤维、666毫克钾、28毫克钙、28.8毫克维生素C和46.2毫克维生素K。维生素K对骨骼健康及血细胞健康很重要。

每天喝石榴汁有助于稳定人对视觉信息的学习能力[30]。新鲜石榴果汁能增加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并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只能通过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胰岛素抵抗易诱发II型糖尿病)[31]。超重和肥胖的人补充石榴提取物能对体重、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酸酯和总胆固醇等等提供有益的影响[32]。II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石榴籽油,有利于空腹血糖水平降低[33]。服用石榴果汁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血清甘油三酸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应激和炎症显示出有益的影响[34]。石榴提取物对口腔细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因而具有潜在的抗口臭价值[35]。每天服用生物合成的石榴果汁可改善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的代谢、氧化、炎症和血压[36]。

因为石榴的抗炎功能,所以它有助于预防脑部相关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不过,这些结果都是从动物研究得来的[37],而临床结果很少见。

9. 菠萝:菠萝含有菠萝蛋白酶,能够降解蛋白质。当您吃菠萝时,舌头感到灼热的刺痛就是蛋白酶降解口腔表皮细胞引起的。菠萝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并促进健康组织地生长。菠萝中含有锰,参与建造骨骼和组织。

一片中等大小的菠萝还含有以下营养素:42卡路里、11克碳水化合物、1.2克纤维素、92毫克钾、40.2毫克维生素C、11毫克钙。

10.香蕉:因含钾量高而闻名。一根中等大的香蕉含有422毫克钾。钾有助于控制心率和血压。香蕉中的纤维素还可以帮助定期排便和调整胃部不适,例如溃疡和结肠炎。一根中等香蕉含有:105卡路里、27克的碳水化合物、3.1克纤维素、1.3克蛋白、6毫克钙、32毫克镁、10.3毫克维生素C。

11. 牛油果(鳄梨):超级食品!牛油果富含油酸,一种单不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美国心脏协会认为,维持健康水平的脂肪维与胆固醇会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牛油果富含钾。牛油果还含有叶黄素,一种对眼睛和皮肤的健康很重要的抗氧化剂。

半个牛油果含有:161卡路里、2克蛋白质、8.6克碳水化合物、6.7克纤维素、12毫克钙、29毫克镁、487毫克钾、10毫克维生素C。鳄梨还含有叶酸,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最新研究表明牛油果可改善跑步后心血管和自主神经的恢复[38],调整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血脂异常[39]及肠道微生物菌群[40]。

12. 蓝莓:超级食品!蓝莓含有紫檀芪,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保护动物防止动脉粥样斑形成的作用[41],抗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等)[42],调节神经疾病,抗炎,缓解血管疾病和改善糖尿病。紫檀芪现已被做成商品出售。

半杯蓝莓提供以下营养素:42卡路里、10.7克碳水化合物、1.8克纤维素、4毫克钙、57毫克钾、7.2毫克维生素C。

在12大水果中,仅柑桔类水果就占了4席,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家里经常要有柑桔供应。有些水果,如石榴,上市季节性强产量低,宜见到就买。

(三)未来的三大功能食品

作者在撰写这篇文章时,留意到3种食品非常特别,把它们称为“未来之功能食品”。它们的特点是物美价廉,产量高,耐储运,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有栽培,一年当中的供应时间比较长。之所以冠之以“未来”,因为它们的卓著功效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得到肯定,作用机理基本研究清楚,但是人体试验尚处于初级阶段。

1、地瓜(红薯,番薯):减肥功能!如果有一种食品热量低,饱腹效果好,各方面营养相对均衡,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减肥首选。番薯就是这样一种集这几个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减肥食品。(1)100克新鲜番薯仅仅含86卡热能(煮好的白米饭123卡)。番薯含有11%抗性淀粉。不同于普通淀粉,抗性淀粉不能被胃和小肠消化,于是运输到大肠,被大肠里面的微生物降解。所以,抗性淀粉有利于大肠微生物活跃繁殖,有益于微生物与人的共同健康。而且,抗性淀粉热量仅及普通淀粉的一半。(2) 100克新鲜番薯含3克纤维素,其中可溶性的纤维素果胶占15–23%。果胶饱腹感强,有利于减少食物摄入,减缓糖和淀粉地消化,并降低血糖峰值。当然,摄入的那些大量不溶性纤维也有益处,例如降低糖尿病风险和改善肠道健康。(3)番薯具有抗癌,抗糖尿病、抗炎活性[43]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44]。 它富含矿物质锌、钾、钠、锰、钙、镁、铁、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维生素E、花色苷、咖啡酰奎尼酸衍生物、香豆素、三萜类、呋喃萜类化合物,均已证明对健康有益。锦上添花的是,番薯含糖4.2克,使其口感极佳。

用番薯替代一部分膳食,8周后,白领工人的体重,体脂,和中臂围取得了降低5%的好成绩[45]。

2、甜菜根:运动功能!如果有体育比赛等各类竞技运动,甜菜根会帮助您提高比赛成绩。甜菜根汁是体育界公认的有增强运动功效的物质之一[46]。甜菜根汁含有高浓度的无机硝酸盐(NO3),能够在血液中转化为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能够改善细胞线粒体的工作效率。线粒体是细胞的能源工厂,高效的线粒体帮助人提高运动成绩[47]。

一氧化氮穿越动脉血管,使血管周围的肌肉组织放松,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结果。所以,甜菜根汁已经被用来作为降低高血压的补充疗法。甜菜根还能减轻炎症,减轻感冒症状,维持血管內皮细胞功能并有益于恢复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

100克甜菜根43卡路里、1.6 克蛋白质、9.6 克碳水化合物、6.8 克糖、2.8 克纤维素、0.2 克脂肪[48]。此外,甜菜根含有磷、钾、钙、镁、铁、锰、锌[49],还含有抗氧化活性的、排毒功能的和抗炎活性的甜菜碱。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含有草酸盐,倾向于肾结石体质的人不宜食用甜菜根。甜菜根的果聚糖可能会对敏感体质的人造成肠胃不舒服。另外,食用甜菜根,可能导致小便带颜色。

3、苦瓜:保健功能!苦瓜具有抗肿瘤,抗糖尿病,抗艾滋病病毒(HIV)[50],降压,抗肥胖,抗微生物,抗高血脂,抗氧化剂,抗炎,免疫调节,驱虫,神经保护以及对肝脏的保护作用[51]。原发性膝关节炎患者每天3次服用1500毫克苦瓜胶囊,3个月后的病人体重,体重指数和空腹血糖显著降低,疼痛缓解,镇痛药使用剂量减少[52]。苦瓜提取物能有效地降低人体内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53]。

苦瓜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钾、钙、锌、镁、磷、铁;多种维生素,如叶酸C、A、E、B1、B2、B3、B9;以及糖苷、皂苷、生物碱、不挥发油、三萜、三萜糖苷和类固醇。 “苦味”成分是苦瓜甙K和L,以及苦瓜素I和II[54];还含有蛋白质,如α-吗啡肽、RNase MC2、MAP30等,都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55]。

(四)辅助素食的两款保健品和一款香料

有两款食品营养补充剂和一款香料,已经被证明对素食者非常有益。

1、螺旋藻:螺旋藻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脂质、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螺旋藻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例如抗病毒、抗细菌、抗癌、防止重金属中毒、增强免疫功能和抗氧化作用[56]。饮食补充螺旋藻可显著降低体重,对于肥胖者效果尤其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体重降低是由于脂肪降低和腰围减少[57]。每天口服1-19克螺旋藻持续0.5-6月,对代谢综合症,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以及高尿酸与凝血因子的不正常等等,均能起到正面积极效果[58]。螺旋藻还对防治胃溃疡效果明显[59]。此外,它还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和抗高血压的特性[60]。

虽然螺旋藻富含维生素B12[61],但是,无活性的维生素B12占主导地位,所以,用螺旋藻替代维生素B12不是一个好的选择[62]

2、卵磷脂:补充卵磷脂对血浆、肝脂蛋白和胆固醇水平具有益作用,对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患者尤其明显 [63]。每天吃1.2克大豆卵磷脂不仅可以提高更年期妇女的精力,还可以降低舒张压,并帮助消除疲劳[64]。哺乳期的妇女有时候会发生堵奶的情况,用卵磷脂治疗乳管堵塞效果快且好[65]。卵磷脂能够延缓由于老龄化造成的肥胖老人听力衰退[66]等等。卵磷脂含有N-棕榈酰乙醇酰胺,对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年痴呆症)的认知表现有帮助[67]。女性,年龄大,及体重超标的人群容易患胆结石。饮食添加大豆卵磷脂能够预防胆结石发生[12]。

3、姜黄:早在4000年前,印度人就开始使用姜黄了。印度人称姜黄为“黄金香料”。约公元前700年,姜黄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传入东南亚各国。姜黄被亚洲国家广泛地用作草药治疗肠胃不适、恶心、腹泻、咳嗽、风湿病、鼻窦炎和厌食症等等。姜黄素是姜黄中的活性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降血脂、保肝、保护神经和潜在的抗毒(如黄曲霉毒素B1)作用[68]。姜黄素具有保护心血管[69],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70],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1],降低体重[72],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积极影响[73],帮助运动员减轻炎症、疼痛和肌肉损害,改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功效[74]。姜黄素还被誉为大脑保健食品[75]。总之,姜黄素可谓一款罕见的集众多种保健效果于一身的超级食品,堪称“明星香料”。鉴于其溶入油而不溶入水的特点,姜黄素与卵磷脂一起食用效果较好。

四、肉食的危害和素食的益处

(一)、人兽共患疾病

如果排除食品被致病菌污染这一因素的话,素食安全,而肉食不安全。原因是动物与人能共患一种病。但是,至今科学家没有发现植物与人能共患一种病。

人兽共患疾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76]。通俗地讲,就是人染上了动物的病,人就会生病。通常,携带这些疾病的动物看起来没有生病,但它们会导致人类严重疾病[77]。

1、牛:与牛有关人畜共患疾病包括:癣、Q热、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弯曲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李斯特菌病、耶尔森病、隐孢子虫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77]、布氏杆菌[78]。

2、猪:与猪有关的人畜共患疾病包括:癣、丹毒、钩端螺旋体病、链球菌病、弯曲菌病、沙门氏菌病、隐孢子虫病、贾第鞭毛虫病、纤毛虫病、流感、病原性大肠杆菌[77] 、布氏杆菌[78]。

3、小反刍动物和骆驼:与绵羊,山羊,美洲驼,羊驼有关的人畜共患疾病包括:狂犬病、牛瘟、癣、癣热、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弯曲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耶尔森病、李斯特菌病、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隐孢子虫病、贾第鞭毛虫病[77] 、布氏杆菌[78]。

4、鸟:与鸡、火鸡、鸭子、鸽子、鹦鹉、麻雀、雀科、乌鸦、猛禽等鸟类有关的人畜共患病包括:禽结核、丹毒、鸟嘴虫病、隐球菌病、沙门氏菌病、隐孢子虫病、弯曲杆菌病[77]。

5、鱼:与鱼有关的人畜共患疾病包括:分枝杆菌、丹毒杆菌、弯曲杆菌、气单胞菌、弧菌、爱​​德华氏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链球菌[77]。

可见,每种动物都有至少7种以上的疾病能够既感染动物又感染人类,让人患病。

以上仅仅列举了5类常见“食用动物”的人畜共患疾病,还有很多野生动物也携带人兽共患疾病,例如蝙蝠(埃博拉)、果子狸(SARS)和黑猩猩(艾滋)等等。1918-1919年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全世界5000万人死亡,可能就是禽流感造成的[79]。1957-1958年及1968-1969年,禽流感都造成上百万人死亡。从历史的角度看,绝大多数疫情的发生都是由动物将疾病传染给人。一旦在人群适应后,人们可以相互传染而不再需要动物参与。

植物农产品被致病菌污染后,会导致人生病,因为这些致病菌本来就是人类或动物的病原菌,不是植物的病原菌,所以它们不能感染植物让植物生病。反之,真正能让植物生病的病原菌是不能感染人的。也就是说,自然界根本不存在能够让人生病的“人植共患疾病” 。所以,仅仅从人兽共患疾病这个角度来看,远离动物及其制品,采取茹素的生活方式能让人类预防这些疾病,获得身心健康。

尽管加热能够杀灭人兽共患疾病病原菌(细菌,病毒等等),有些人有吃半生不熟肉制品的习惯,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容小觑。病原菌只要有机会感染到一个人,就有可能在人群中大肆传播。所以,远离动物及其制品是社会与个人付出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对制方法。

(二)肉食的危害

美国心脏协会报道:心脏病是美国的头号杀手,而吃肉者比吃素食者患心脏病的风险高32%。大量食用加工肉会增加患乳腺癌[80]和膀胱癌的风险[80]。

通过对1475 人的调查发现,素食对于心血管疾病,某些癌变和死亡率起到降低效果。严格素食者的食谱对于肥胖,高血压,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起到更进一步的降低作用[81]。严格素食者的食谱有望成为医学营养疗法运用于治疗代谢综合症, 包括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82-84], 甚至防治炎性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 [85-87]。

美国营养与营养学会是美国营养方面的权威机构。从2009年至今,该机构一直认为,肉并非人的必需品。 美国饮食协会的立场是,适当的素食方案,包括全部素食或纯素食,是健康的,营养充足的,并且可以在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中有益。精心设计制定的素食方案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个人,包括怀孕、哺乳、婴儿期、童年、青春期、以及运动员[8]。

众所周知,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祖祖辈辈以打猎吃肉为生。科学家调查发现,与所有时期的加拿大人相比,因纽特人平均寿命短很多。2011年,因纽特男人为70.0岁,加拿大男人为81.4岁;因纽特女人为76.1岁,加拿大女人为87.3岁[88]。科学家证实,少吃肉可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89]。

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素食健康,而肉食不健康。食肉会增加罹患癌症、心脏病、肥胖、糖尿病和炎性疾病的风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肉食不健康呢?现仅以癌症为例加以说明。癌症在体内疯狂生长需要人提供大量营养。其中,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就是癌细胞最离不开的营养,所以,饮食限制蛋氨酸摄入应该是控制癌症生长的一个良方。然而,肉类蛋氨酸非常丰富,所以,肉制品为癌细胞的无限繁殖提供了一个温床;而素食蛋氨酸含量低,不利于癌症发展[90]。

(三)素食营养新概念

素食除了营养成分不输于肉食外,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人提供肉食所无法提供的营养保健功效。

传统的营养学概念认为,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要么被吸收利用建造人体细胞,要么参与细胞新陈代谢,或者作为能源储存或消耗。那些不能为人所用的成分,比如,纤维素,就不属于营养,曾被视为无用的“废物”垃圾。因此,传统营养学的营养概念就是: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之前认为食品中的“废物”如纤维素,其实对人的健康必不可少。还有,虽然科学家很早就知道肠道居住着大量微生物,直到最近才知道它们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1、肠道微生物营养: 人肠道里面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拥有十万亿至百万亿之巨,相当于整个人体细胞的数量总和甚至更多。例如,我们最耳熟的大肠杆菌就住在人的大肠里面。通常,肠道微生物与人之间呈现一种互惠互利关系。首先,肠道微生物“手拉手”形成一层生物膜,为肠道表层细胞提供物理屏障,保护人体免受外来病原菌的侵害。其次,它们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增加营养吸收,间接改变人的食欲;最后,它们对人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可或缺[91]。那么,饮食是否会对肠道微生物发生作用呢?反过来,肠道微生物再对人的健康发生影响呢?

研究人员发现,严格素食主义者的肠道很独特,比如,致病共生菌数量少,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菌群数量多[87]。严格素食从素食中获得的益处,例如体重下降,糖尿病改善,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和类风湿关节炎改善,很可能就是通过肠道微生物实现的[92]。

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停止用药后,肠道微生物被大量杀死,所以,宜尽快恢复肠道菌群。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肠道微生物提供它们喜欢的营养:膳食纤维素或抗性淀粉。

2、纤维素:植物食品中富含纤维素。食草动物依赖其消化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将纤维素分解,从而得以吸收利用,如反刍动物。因为人没有纤维素酶,无法消化纤维素,以至于之前普遍认为纤维素没有用。其实,纤维素有促进肠道蠕动,利于粪便排出等功能,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预防肠癌发生。对人体健康如此有价值的纤维素只存在于植物食品中,动物的肉、蛋和鱼等都不含纤维素。

食用含纤维素低的深加工食品是一种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这种生活习惯可能会造成全身慢性低度炎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93]。食用全谷类或者食品添加纤维素能够增加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能够减少人类肠道中的病原细菌的数量,例如大肠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94],从而达到改善病症的目的。

小分子的纤维素,如果胶等,称为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素或抗性淀粉虽然不能被人体直接消化,但是运输到大肠后成为肠道微生物非常好的营养,能促进有益微生物成长,间接达到减轻体重和治疗肠胃疾病的目的。

3、多酚类化合物:有一个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方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健康和可持续的饮食方式,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地中海式饮食模式。该模式通常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坚果和种子以及橄榄油,偶尔吃鱼,极少吃红肉。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目前影响全球3.5亿人。地中海饮食模式能够减轻抑郁症状。这可能是由于食物中的多酚含量高所致[95]。多酚对慢性疾病,尤其是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96]。多酚的抗氧化功能还有益于抗击自来水、土壤和空气当中的塑料污染[97]。

多酚类化合物包括类黄酮、单宁酸、酚酸及其衍生物。为了获得多酚的益处,把多酚作为食品添加剂并非一个很好的选择,最好食用天然含多酚高的食品,如浆果、苹果、梨、李子、柑桔、茶、可可豆、菊苣、朝鲜蓟、蚕豆[96]、大豆、黑豆和菠菜等。

由此可见,唯有素食能够提供肠道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例如,果胶、抗性淀粉和多酚类化合物,而动物产品普遍不含有这些营养成分。所以,素食者的食谱能保障人体与肠道微生物的双重需求,达到共同健康。

五、动物也有感情

以上我们从人体结构,营养代谢,肠道微生物需求,人兽共患疾病,素食的保健效果和肉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证实了人不宜吃肉。在此,我们再从生命的角度探索一下为什么人不能吃肉。

像人一样,动物有智商,当然也有感情。下面,我们仅以狗为例,了解一下科学家在动物感情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智力上,狗与2岁的孩子差不多。当狗在一起玩耍时,大狗会让着小狗。譬如,大狗会在地上翻过身来,以降低自己在体型、身高方面的优势。我家隔壁邻居有大小不一的3条狗。它们在一起玩耍,从来没看见它们打架。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大黑狗一向服从小黄狗的“命令”。可见,像人一样,狗也懂得谦让。

1、人的情绪会传染到狗:对他人的情绪自动做出感同身受的反应,就是情绪传染。这是一种原始的同情心。研究人员发现,狗主人的焦虑情绪的确能够传染到狗 [98]。 科学家给狗播放三种声音:婴儿哭泣声,婴儿咿咿呀呀学说话声和计算机生成的“白噪声”。研究人员观测了狗的行为反应,还同时测量了人和狗体内皮质醇水平的变化。皮质醇又叫“压力荷尔蒙”, 压力大会造成体内皮质醇升高。结果发现,只有哭泣声才能引起狗和人类皮质醇水平的升高[99]。这些发现表明,狗可以识别人的情绪变化并对其做出反应。

2、狗会产生嫉妒心:当主人与一只毛绒玩具狗嘻嘻互动时,研究人员用录像记录了狗的行为表现。实验用主人与灯笼互动作为对照;主人朗读儿童读物则作为另一组对照。结果发现,只有当主人对玩具狗表现出深情蜜意时,它们才表现出明显的嫉妒行为,例如,咬,跑过去挡在主人与玩具狗之间,推或者触碰主人或者玩具狗[100]。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很多,得到的证据基本上都支持狗拥有丰富的感情。

从人道主义角度看,这些具有高灵性的动物与人无异。人类不吃人肉,那么也同样不能吃动物肉。与人一样,动物也贪生畏死。它们有神经,也会疼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想被杀,就不要去杀动物。

六、素食的注意事项和饮食安排

(一)素食的注意事项

素食并非完美无缺。(1)大豆和鹰嘴豆会造成很多人产生胀气现象。其原因是豆类所含的低聚糖被肠道微生物利用后产生气体所致。理论上,肠道益生菌得到它们喜欢的营养,促进它们健康生长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实际上对人造成了尴尬的情形。所以,食用豆制品宜适量。此外,个别人对豆制品过敏,因为大豆和鹰嘴豆都含有过敏原[101, 102],则可以考虑用藜麦代替。(2)有的人对麸质(面筋)过敏,就必须把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从食谱中去掉。(3)蚕豆病患者,不能吃蚕豆及蚕豆类产品,以防溶血发生。(4)豆浆应加热至100℃保持10分钟,以破坏其毒害成分皂素。

还有个别素食产品,会引起癌症,则要敬而远之,如盛产于印度、东南亚和台湾的槟榔。槟榔能够使人兴奋,具有的低成瘾性。咀嚼槟榔会导致牙齿变黑、松动、磨损、牙龈退缩、形成牙周炎、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和口腔粘膜白斑症。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槟榔会导致口腔癌。

(二)素食的饮食安排

过去,经济不发达,吃白米饭就咸菜的时候,因为缺乏B族维生素人们容易患上脚气病及口腔溃疡等。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蛋白质缺乏,会造成下肢水肿等等。另外,缺油少蛋白的淀粉类食品因为消化快,让人很快出现饥饿感。所以,贫困有与贫困相伴的疾病及问题。

现在,食品供应充足的国家和地区,富贵病接踵而至,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便秘、肥胖、肠道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中风等。要预防及调理富贵病,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应该选择食草动物的饮食方式-素食。以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们完全能够安排出一套既合理又健康的饮食方案。

1、合理搭配:即使是超级食品,也没有一个能够提供人所需要的所有营养。所以,合理搭配非常必要。(1)从花样上着手:与人类的近亲野猴和猿类(它们每天吃各种不同的新鲜植物食物)相比,人类的食谱(每天吃一种或两种植物的食物)太单调[103]。所以,每顿饭每种食品宜量小种类多,从而保证能够吃到多一些种类的食品。(2)轮流采购:每次去商店时,轮流采购不同种类的食品及水果,从而保证这些食品在自己规定的时间段里都能够吃得到。(3)新上市的:有些水果并非每个季节都有,如石榴。这类季节性强的食品上市后,马上买回来。(4)必需品宜天天补充:像维生素B12是严格素食者的必需品,每天都要吃。

2、因人而异:血糖偏高的人,要经常吃红薯、苦瓜、姜黄等等。如果已经发展成了糖尿病,就要遵医嘱了,毕竟红薯淀粉含量太高。体重超标的,高血脂,降压,要常吃苦瓜和姜黄。想减肥,吃红薯。要取得运动好成绩,吃甜菜根。防中风,吃蓝莓和鳄梨。心脏病,吃坚果,全谷类,豆制品和橄榄油。防止坏血病,吃柑桔类水果。

3、因时而异:自1980年以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翻了一番。目前将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属于超重或肥胖[104]。“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个原则符合人的生理及日常工作与生活规律。但是,据笔者观察,西方人把这个饮食原则正好颠倒了过来。他们把晚餐称作dinner,意思是“正餐”。大吃一顿之后,再上一份甜点。晚饭后一般不怎么运动,食物在肠胃消化慢,就容易积累脂肪。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素食者的健康很有必要。

4、食不厌粗:古时候,粮食加工能力差,食不厌精便是人们追求的美味。如今轻工业发达,食品加工得越来越精细,提炼得越来越纯净。精细加工的食品,要么快速被消化,要么直接被肠道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为了将血糖控制下来,胰岛素快速分泌。长此以往,胰腺不堪重负,分泌能力下降,无法控制血糖浓度,发展成糖尿病。而且,食用血糖升高快的精炼食品易患前列腺癌[105]。所以,现在提倡全谷物面粉加工,不再筛除麸皮,而且面包里不添加糖等。

为了方便读者,笔者把本文中列出的食品制作成一个表格,放到文章最后,可以打印出来贴冰箱上(素食食品一览表)。在此,我郑重声明:笔者不是医生,也不是营养师。请读者找您的营养师帮助您制定一个适合您的素食饮食方案。文中提到的食品仅供参考之用。您在采购食品时,也不必限于名单所列。

七、茹素或许是预防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科学家关于人类素食营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素食者需要补充维生素B12。除了这种必需营养对身体有重大影响之外,那些非必需营养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人体健康。Kaluza(2018)发现,除了低脂奶酪,所有抗炎食品都是植物食品,如水果、蔬菜、茶、咖啡、全麦面包、早餐谷物、巧克力、干果、凉茶、橄榄油、低芥酸、菜子油、豆类、坚果和亚麻子等。除了炸马铃薯条和软饮料,所有的促炎食物都是肉,包括未加工的红肉,加工的肉和内脏肉[106]。可见,茹素的益处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基于营养与人健康之间的关系。其实,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很可能远远不止是单纯的营养与被营养的关系。据笔者观察、收集、了解到的一些资料来看,肉食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颇为深远。

有一位妇女怀大女儿时食用海鲜及各种动物肉,孩子难产,出生后呕吐、脸部生湿疹;怀二女儿时,素食,孩子出生后健健康康。在孕期吃活杀的海鲜会导致各种问题,且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例如小孩口齿不清;多动;皮疹;智商低下;忧郁;脚呈内八字,长大成家后无法怀孕,满脸生痘痘等等。虽然这些病不致命,但是,个个都是无药可医的疑难杂症。反之,孕期吃素,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基本上都不会患上这些怪病。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并非个案,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笔者不禁要问:(1)究竟食肉与这些疑难杂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2)假如二者有相关性,那么,引起疾病的原因是什么?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科学家涉足这个领域,做出相关的调查、统计及研究报道。因为该领域的研究能够帮助许多病人解除疑难杂症的痛苦,所以,其成果想必比营养研究更有意义。

结论

无论从解剖学还是生物化学的代谢原理来看,人适合吃素,不适合吃肉。吃素不单纯是个人爱好,生活方式的选择,环保的考量,慈悲心的流露,或者是对于信仰的追求,更是科学使然。违背这个自然规律,勉强吃肉必将同时吞下肉制品副作用的恶果,如“文明病”、易罹患癌症和短寿。像人一样,动物也有丰富的感情。推己及人,杀动物与杀人没有本质的差别。另外,让科学家和中西医大夫们理不清、道不明、无计可施、无药可医的疑难杂症与杀生食荤很可能正相关。尤其是时下还在世界各地肆虐的人兽共患疾病-新冠,更是警醒世人远离动物及其制品。

素食食材非常丰富,本文列举了有限的几种。素食普遍具有抗炎功效,而且每种素食都有其独特的营养和保健成分。作为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物种、万物之灵的人类,有充裕的智慧理性地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食材。因人、因时科学搭配的素食,既考虑人体的营养需求,又兼顾肠道微生物的活跃繁殖,便能够保证百病不侵,精力旺盛、健康长寿。

茹素不但利己,而且利他,更有利于全人类的子孙后代在地球上能够持久地繁衍生存下去,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言蔽之,茹素才是科学饮食法!

感恩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金刚菩萨!感恩弘法度众舍身忘我的恩师慈父卢军宏台长! 如果分享中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及诸佛菩萨、龙天护法、师父和师兄们慈悲原谅。我自己的业障自己背,不让师兄们背!

作者:Frank 感恩合十

2020-07-09 起草

2020-09-18 发布

2020-11-13 第一次更新

2020-11-29 第二次更新

致谢

没有各界朋友们的帮助,不可能完成这17000字的创作。写作一个月,同行审核及准备图片一个月。每位的用心付出都为这篇文章添砖加瓦。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楼博士为这篇文章从晦涩难懂的学术行话转变成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功不可没。在漫长的文字叙述中间穿插进漂亮的超级食品图片,让人耳目一新,也是楼博士的建议。

阿肯萨大学的孙博士给这篇文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当然,全都是建设性的。唯有如此,方能使这篇文章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当代食品营养研究的最新进展。

当我只顾埋头写作不顾文章结构的时候,远在英国雷丁的动物科技专业毕业的王校友(在英国获得环境生物专业学位)及时出手,将结构调整了过来。同时,王校友也为这篇文章的客观性提出宝贵意见。

小翟和小林两位佛友为这篇文章绘图,不厌其烦地画呀画,直到画到满意为止。林佛友专门为这篇文章买来槟榔,拍完照片再销毁。加拿大多伦多的初见佛友为这篇文章提供了一张张新鲜水果图片。张君佛友将自家后花园种植的漂亮苦瓜照片贡献出来。好平安佛友提供豆芽豆浆作品。柒彩虹佛友,一位素食美食达人,为文章献计献策。

要特别感谢善念长存佛友领导的审核小组对本文认真地审阅和张丽萍、海莲和越来越好三位佛友认真细致地文字校对。

参考文献

[1] J.D. Leo, Wheat-Eaters or Meat-Eaters? – Length of digestive tract, Viva Health, Viva! 8 York Court, Wilder Street, Bristol, BS2 8QH.

[2] P. Tessari, A. Lante, G. Mosca, Sci Rep, 6 (2016) 26074.

[3] A. Kline, Crediting Tofu and Soy Yogurt Products in the School Meal Programs and the Child and Adult Care Food Program,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Food and Nutrition Service, 2016.

[4] L. Hannibal, V. Lysne, A.L. Bjorke-Monsen, S. Behringer, S.C. Grunert, U. Spiekerkoetter, D.W. Jacobsen, H.J. Blom, Front Mol Biosci, 3 (2016) 27.

[5] V.M. Reed Mangels, and Mark Messina, Vitamin B12 (Cobalamin) The Dietitian’s Guide to Vegetarian Diets,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11, pp. 181-192.

[6] C. Briani, C. Dalla Torre, V. Citton, R. Manara, S. Pompanin, G. Binotto, F. Adami, Nutrients, 5 (2013) 4521-4539.

[7] G. Rizzo, A.S. Lagana, A.M. Rapisarda, G.M. La Ferrera, M. Buscema, P. Rossetti, A. Nigro, V. Muscia, G. Valenti, F. Sapia, G. Sarpietro, M. Zigarelli, S.G. Vitale, Nutrients, 8 (2016).

[8] W.J. Craig, A.R. Mangels, J Am Diet Assoc, 109 (2009) 1266-1282.

[9] S.J. Moore, M.J. Warren, Biochem Soc Trans, 40 (2012) 581-586.

[10] S.J.P. Roman Pawlak, Sudha Raj, Diana Cullum-Dugan, Debbie Lucus, Nutrition Reviews, 71 (2013) 110–117.

[11] H. Hemila, E. Chalk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CD000980.

[12] A.R. Gaby, Altern Med Rev, 14 (2009) 258-267.

[13] P.S. Chandra, R. K. Arora, D. S., Food Res Int, 129 (2020) 108849.

[14] F. Shahidi, P. Ambigaipalan, Annu Rev Food Sci Technol, 9 (2018) 345-381.

[15] J. Higdon, Essential Fatty Acids,  Micronutrient Information Center, Linus Pauling Institute |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2003.

[16] H. Gerster, Int J Vitam Nutr Res, 68 (1998) 159-173.

[17] J.P. Chang, K.P. Su, V. Mondelli, C.M. Pariante,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3 (2018) 534-545.

[18] M.C. Hsu, C.Y. Tung, H.E. Chen, J Affect Disord, 238 (2018) 47-61.

[19] J.R. Hibbeln, P. Spiller, J.T. Brenna, J. Golding, B.J. Holub, W.S. Harris, P. Kris-Etherton, B. Lands, S.L. Connor, G. Myers, J.J. Strain, M.A. Crawford, S.E. Carlson, Prostaglandins 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 151 (2019) 14-36.

[20] M. Mazur, S. Bietolini, D. Bellardini, A. Lussi, D. Corridore, A. Maruotti, L. Ottolenghi, I. Vozza, F. Guerra, Clin Ter, 171 (2020) e142-e148.

[21] W.C. Roberts, Am J Cardiol, 121 (2018) 1413-1435.

[22] V.N. Titov, A.V. Aripovsky, N.N. Sazhina, N.M. Evteeva, A.V. Kalinin, G.A. Ivanov, Klin Lab Diagn, 63 (2018) 596-604.

[23] M. Katherine D. McManus, RD, LDN, 10 superfoods to boost a healthy diet, 2020.

[24] G. Rizzo, L. Baroni, Nutrients, 10 (2018).

[25] M. Messina, L. Hilakivi-Clarke, Nutr Cancer, 61 (2009) 792-798.

[26] M. Messina, M.M. Rogero, M. Fisberg, D. Waitzberg, Nutr Rev, 75 (2017) 500-515.

[27] P.G. Rubén Domínguez, Mirian Pateiro, Paulo E. S. Munekata, Wangang Zhang and José Manuel Lorenzo, Antioxidants, 9 (2020).

[28] M. Viuda-Martos, E. Sanchez-Zapata, E. Sayas-Barbera, E. Sendra, J.A. Perez-Alvarez, J. Fernandez-Lopez, Crit Rev Food Sci Nutr, 54 (2014) 1032-1049.

[29] B. Sissons, Top 12 healthful fruits,  Medical News Today, 2019.

[30] P. Siddarth, Z. Li, K.J. Miller, L.M. Ercoli, D.A. Merril, S.M. Henning, D. Heber, G.W. Small, Am J Clin Nutr, 111 (2020) 170-177.

[31] S.A. Banihani, R.A. Fashtaky, S.M. Makahleh, Z.J. El-Akawi, O.F. Khabour, N.A. Saadeh, Food Sci Nutr, 8 (2020) 567-574.

[32] B. Hosseini, A. Saedisomeolia, L.G. Wood, M. Yaseri, S. Tavasoli,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 22 (2016) 44-50.

[33] P. Kandylis, E. Kokkinomagoulos, Foods, 9 (2020).

[34] R. Barati Boldaji, M. Akhlaghi, M.M. Sagheb, Z. Esmaeilinezhad, J Sci Food Agric, 100 (2020) 846-854.

[35] D.J. Veloso, F. Abrao, C.H.G. Martins, J.D. Bronzato, B. Gomes, J.S. Higino, F.C. Sampaio, Arch Oral Biol, 110 (2020) 104585.

[36] Z. Esmaeilinezhad, R. Barati-Boldaji, N.R. Brett, J.O.T. de Zepetnek, N. Bellissimo, S. Babajafari, Z. Sohrabi, J Endocrinol Invest, 43 (2020) 539-548.

[37] H.M.Y. Nur Hasnieza Mohd Rosli, Suzana Shahar, Farah Wahida Ibrahim and Nor Fadilah Rajab, Pakist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3 (2020) 575-589.

[38] F.H. Sousa, V.E. Valenti, L.C. Pereira, R.R. Bueno, S. Prates, A.N. Akimoto, M. Kaviani, D.M. Garner, J.A.T. Amaral, L.C. de Abreu, Sci Rep, 10 (2020) 10703.

[39] B.A. Hannon, C.G. Edwards, S.V. Thompson, G.E. Reeser, N.A. Burd, H.D. Holscher, M. Teran-Garcia, N.A. Khan, J Nutr, 150 (2020) 1379-1387.

[40] S.V. Thompson, M.A. Bailey, A.M. Taylor, J.L. Kaczmarek, A.R. Mysonhimer, C.G. Edwards, G.E. Reeser, N.A. Burd, N.A. Khan, H.D. Holscher, J Nutr, (2020).

[41] X. Wu, J. Kang, C. Xie, R. Burris, M.E. Ferguson, T.M. Badger, S. Nagarajan, J Nutr, 140 (2010) 1628-1632.

[42] 张晓雁等, Chinese Journal of Lung Cancer, 21 (2018) 931-936.

[43] R. Mohanraj, S. Sivasankar, J Med Food, 17 (2014) 733-741.

[44] A.P. Ambika, S.N. Nair, Adv Wound Care (New Rochelle), 8 (2019) 28-37.

[45] C.K. Shih, C.M. Chen, T.J. Hsiao, C.W. Liu, S.C. Li, Nutrients, 11 (2019).

[46] L.M. Burke, Sports Med, 47 (2017) 79-100.

[47] F.J. Larsen, T.A. Schiffer, S. Borniquel, K. Sahlin, B. Ekblom, J.O. Lundberg, E. Weitzberg, Cell Metab, 13 (2011) 149-159.

[48] A. Bjarnadottir, healthline, (2019).

[49] M. Petek, N. Toth, M. Pecina, T. Karazija, B. Lazarevic, I. Palcic, S. Veres, M.H. Custic, PLoS One, 14 (2019) e0221767.

[50] E.F. Fang, L. Froetscher, M. Scheibye-Knudsen, V.A. Bohr, J.H. Wong, T.B. Ng, Curr Protein Pept Sci, 20 (2019) 296-301.

[51] S. Wang, Z. Li, G. Yang, C.T. Ho, S. Li, Food Funct, 8 (2017) 1749-1762.

[52] L. Soo May, Z. Sanip, A. Ahmed Shokri, A. Abdul Kadir, M.R. Md Lazin,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 32 (2018) 181-186.

[53] H. Kinoshita, Y. Ogata,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8 (2018) 4915784.

[54] K. Raina, D. Kumar, R. Agarwal, Semin Cancer Biol, 40-41 (2016) 116-129.

[55] P.R. Dandawate, D. Subramaniam, S.B. Padhye, S. Anant, Chin J Nat Med, 14 (2016) 81-100.

[56] S.M. Hosseini, K. Khosravi-Darani, M.R. Mozafari, Mini Rev Med Chem, 13 (2013) 1231-1237.

[57] S. Moradi, R. Ziaei, S. Foshati, H. Mohammadi, S.M. Nachvak, M.H. Rouhani, Complement Ther Med, 47 (2019) 102211.

[58] R. Yousefi, A. Saidpour, A. Mottaghi, Complement Ther Med, 42 (2019) 137-144.

[59] K.D. Anantharajappa, S. M. Ravi, S., J Food Sci Technol, 57 (2020) 745-753.

[60] A. Finamore, M. Palmery, S. Bensehaila, I. Peluso, Oxid Med Cell Longev, 2017 (2017) 3247528.

[61] N. Castillejo, G.B. Martinez-Hernandez, V. Goffi, P.A. Gomez, E. Aguayo, F. Artes, F. Artes-Hernandez, J Sci Food Agric, 98 (2018) 2411-2421.

[62] F. Watanabe, S. Takenaka, H. Kittaka-Katsura, S. Ebara, E. Miyamoto, J Nutr Sci Vitaminol (Tokyo), 48 (2002) 325-331.

[63] C. Robert, L. Couedelo, C. Vaysse, M.C. Michalski, Biochimie, 169 (2020) 121-132.

[64] A. Hirose, M. Terauchi, Y. Osaka, M. Akiyoshi, K. Kato, N. Miyasaka, Nutr J, 17 (2018) 4.

[65] C.R. Scott, Midwifery Today Int Midwife, (2005) 26-27.

[66] T.H. Tang, J.H. Hwang, T.H. Yang, C.J. Hsu, C.C. Wu, T.C. Liu, Nutrients, 11 (2019).

[67] S. Beggiato, M.C. Tomasini, L. Ferraro, Front Pharmacol, 10 (2019) 821.

[68] L. Slika, D. Patra, Mini Rev Med Chem, 20 (2020) 1072-1082.

[69] H. Li, A. Sureda, H.P. Devkota, V. Pittala, D. Barreca, A.S. Silva, D. Tewari, S. Xu, S.M. Nabavi, Biotechnol Adv, 38 (2020) 107343.

[70] L. Fusar-Poli, L. Vozza, A. Gabbiadini, A. Vanella, I. Concas, S. Tinacci, A. Petralia, M.S. Signorelli, E. Aguglia, Crit Rev Food Sci Nutr, 60 (2020) 2643-2653.

[71] S. Chandan, B.P. Mohan, O.C. Chandan, R. Ahmad, A. Challa, H. Tummala, S. Singh, P. Dhawan, S. Ponnada, A.B. Singh, D.G. Adler, Ann Gastroenterol, 33 (2020) 53-58.

[72] S.M. Mousavi, A. Milajerdi, H.K. Varkaneh, M.M. Gorjipour, A. Esmaillzadeh, Crit Rev Food Sci Nutr, 60 (2020) 171-180.

[73] M. Jalali, M. Mahmoodi, Z. Mosallanezhad, R. Jalali, M.H. Imanieh, S.P. Moosavian, Complement Ther Med, 48 (2020) 102283.

[74] L.G. Suhett, R. de Miranda Monteiro Santos, B.K.S. Silveira, A.C.G. Leal, A.D.M. de Brito, J.F. de Novaes, C.M.D. Lucia,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20) 1-13.

[75] D. Perlmutter, K. Loberg, Grain brain :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at, carbs, and sugar–your brain’s silent killers, First edition. ed., 2013.

[76] 世界卫生组织, 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疾病和环境.

[77] M. Kluzik,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 Zoonoses Associated with Animals,  Prepared by Office of the Campus Veterinarian and the IACUC office July 2016, 2016.

[78] X. Yang, J.A. Skyberg, L. Cao, B. Clapp, T. Thornburg, D.W. Pascual, Front Biol (Beijing), 8 (2013) 60-77.

[79] T.M. Tumpey, C.F. Basler, P.V. Aguilar, H. Zeng, A. Solorzano, D.E. Swayne, N.J. Cox, J.M. Katz, J.K. Taubenberger, P. Palese, A. Garcia-Sastre, Science, 310 (2005) 77-80.

[80] M.S. Farvid, M.C. Stern, T. Norat, S. Sasazuki, P. Vineis, M.P. Weijenberg, A. Wolk, K. Wu, B.W. Stewart, E. Cho, Int J Cancer, 143 (2018) 2787-2799.

[81] P. Clarys, T. Deliens, I. Huybrechts, P. Deriemaeker, B. Vanaelst, W. De Keyzer, M. Hebbelinck, P. Mullie, Nutrients, 6 (2014) 1318-1332.

[82] L.T. Le, J. Sabate, Nutrients, 6 (2014) 2131-2147.

[83] S. Tonstad, E. Nathan, K. Oda, G. Fraser, Nutrients, 5 (2013) 4642-4652.

[84] D.J. Jenkins, J.M. Wong, C.W. Kendall, A. Esfahani, V.W. Ng, T.C. Leong, D.A. Faulkner, E. Vidgen, G. Paul, R. Mukherjea, E.S. Krul, W. Singer, BMJ Open, 4 (2014) e003505.

[85] J. Kjeldsen-Kragh, Am J Clin Nutr, 70 (1999) 594S-600S.

[86] R. Peltonen, M. Nenonen, T. Helve, O. Hanninen, P. Toivanen, E. Eerola, Br J Rheumatol, 36 (1997) 64-68.

[87] M. Glick-Bauer, M.C. Yeh, Nutrients, 6 (2014) 4822-4838.

[88] M. Tjepkema, T. Bushnik, E. Bougie, Health Rep, 30 (2019) 3-10.

[89] P.N. Singh, J. Sabate, G.E. Fraser, Am J Clin Nutr, 78 (2003) 526S-532S.

[90] R.M. Hoffman, P.H. Stern, D.W. Coalson, C. Douglas Wallace, R.W. Erbe, Methods Mol Biol, 1866 (2019) 13-26.

[91] M.Y. Baohong Wang, Longxian Lv, Zongxin Ling, Lanjuan Li, Engineering, 3 (2017) 71-82.

[92] M.W. Wong, C.H. Yi, T.T. Liu, W.Y. Lei, J.S. Hung, C.L. Lin, S.Z. Lin, C.L. Chen, Ci Ji Yi Xue Za Zhi, 30 (2018) 200-203.

[93] M.R.S.C. Edwin E Martínez Leo, Nutrition, 71 (2020).

[94] H. Tangestani, H. Emamat, H. Ghalandari, S. Shab-Bidar, Recent Pat Food Nutr Agric, (2020).

[95] J. Bayes, J. Schloss, D. Sibbritt, Adv Nutr, 11 (2020) 602-615.

[96] G. Williamson, Nutr Bull, 42 (2017) 226-235.

[97] W. Zwierello, A. Maruszewska, M. Skorka-Majewicz, M. Goschorska, I. Baranowska-Bosiacka, K. Dec, D. Styburski, A. Nowakowska, I. Gutowska, Chemosphere, 240 (2020) 124901.

[98] O.K. Sümegi Z, Topál J. , Appl Anim Behav Sci., 160 (2014) 106–115.

[99] R.T. Yong MH, Behav Processes, 108 (2014) 155–165.

[100] C.P. Christine R. Harris PLoS One, (2014).

[101] R.K. Gupta, K. Gupta, A. Sharma, M. Das, I.A. Ansari, P.D. Dwivedi, J Agric Food Chem, 65 (2017) 6-22.

[102] N. Magishi, N. Yuikawa, M. Kobayashi, S. Taniuchi, Mol Med Rep, 16 (2017) 2264-2268.

[103] K. Milton, Nutrition, 15 (1999) 488-498.

[104] Y.C. Chooi, C. Ding, F. Magkos, Metabolism, 92 (2019) 6-10.

[105] A. Sadeghi, O. Sadeghi, M. Khodadost, A. Pirouzi, B. Hosseini, A. Saedisomeolia, Nutr Cancer, 72 (2020) 5-14.

[106] J. Kaluza, H. Harris, H. Melhus, K. Michaelsson, A. Wolk, Antioxid Redox Signal, 28 (2018) 78-84.

征稿启示
您有运用四大法宝:“许愿”、“放生”、“念经”、“读白话佛法” 使得身心安定、解除病苦,化解矛盾,增长 智慧、提升境界的实例吗?
您有佛菩萨感应,化解灾劫的灵验事例吗?
您有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的心得体会吗?
现特向广大佛友征稿,欢迎您联络我们,现身说法,随喜赞叹弘法度众功德!
有意者可投稿至邮箱:sunnypurplelily@gmail.com
或者通过下面的微信:rsdasps0de1w22
或者通过下面的微信二维码扫码入群或加义工好友。

杨先明-二维码2

5 1 投票
文章评分
8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祥睿全素
祥睿全素
4 年 前

随喜赞叹!师兄们的辛勤付出!文章写的太棒了!不仅有吃荤的危害还详细写出水果和蔬菜的很多营养,又一次深刻认识素食!感恩师兄们的辛苦付出!感恩!功德无量!

心善美
心善美
4 年 前

感恩sx精彩分享,这么科学、细致、图文并茂、依据充足的给大家说明了合理饮食,重视食疗的重要性,现代人的亚健康人太多太多了,如果能从饮食上改变那获得健康就会很容易了!希望更多人看见这么好的文章后受益,祝福您及每一个人都能从内到外的积极、健康、快乐每一天!

棒了静*
棒了静*
4 年 前

感恩师兄精彩分享。师兄分享的茹素科学观,从科学角度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人类吃素给身心带来的益处。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需要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不能为满足自己的口欲来伤害其它众生的生命。让我们大家都来吃素吧!您会发现人生因此而变得更美好!

杨瑞祥
杨瑞祥
4 年 前

这篇文章从科学角度全方位,多方面,阐述吃素的重要性,得出结论,人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食!在这个灾难频发的时代,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更应该大力推广吃素食!随喜赞叹师兄大手笔写作,功德无量!!!!

小林
编辑
4 年 前

随喜赞叹师兄!真的是神来之笔!太感恩了!本来我一直嫌石榴吃起来太麻烦,没想到竟是如此好的超级水果!感恩师兄们的辛苦付出!感恩!功德无量!

zhangjun
zhangjun
4 年 前

感恩师兄发心,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此文,查找很多的文献,又寻找了专业支持,能用做论文的严谨态度,来写这样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师兄亲身实践,十多年茹素,打消了很多想吃素,但又怕吃素没有营养的佛友的顾虑,我们学佛吃素,追求身心健康一定也是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论证的!感恩师兄,功德无量!

Xian Yang
编辑
4 年 前

感恩观世音菩萨和师父慈悲!继《茹素文化观》之后,期待已久、万众瞩目的又一篇力作《茹素科学观》今天发布了!!《茹素文化观》与《茹素科学观》,这两篇姊妹文章相辅相成,互为映照,完美地论述及诠释了一个主题:“茹素”。

Frank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呕心沥血地参阅上百部英文或中文文献资料,历时一个月,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得到众多佛友的支持帮助终于完成。《茹素科学观》是不可多得的劝素宝典。全文图文并茂、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证了为什么人类应该吃全素,以及如何吃得更健康、更营养。

很多佛友都希望多吃素,却又担心会营养不良,或者不知道吃素应该吃什么。本文阐述了素食营养新概念,列举了九大超级健康素食,十二大健康水果等,以及素食的注意事项和饮食安排,使大家彻底地打消了顾虑。文中所列素食的营养成分更是被贴心地收纳成一张表格方便大家随时查阅。

您知道吗?红薯是减肥功能食品;您知道吗?香蕉属于浆果类 — 相信您也和我一样在吃素的同时学到了很多吧。17000字的科普论文通俗易懂,让人耳目一新,不论您是否已经吃素或者想要了解,都会赞同“茹素利己利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那么,写此文的作者,我随喜赞叹,您功德无量!!

初见—征稿

Lianne
4 年 前

再次赞叹Frank 师兄嘔心竭力之作! 及众师兄鼎相助! 这篇文章从生理结构,营养,环境,疾病, 健康,慈悲不杀等诸多角度全方位,多方面,阐述吃素的重要性,得出结论,人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食!吃肉会将人类自身及赖以生存的环境引向万劫不复! 随喜赞叹师兄,功德无量!!!!